2025年5月22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T/CSAE 434-2025),这一标准首次明确界定了“全固态电池”的定义,要求电池中的离子传递必须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从而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了严格的技术分界。该标准由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牵头,联合50多家单位共同起草,旨在解决行业内全固态电池定义模糊、液态物质含量测试方法缺失等问题,为全固态电池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后续全固态电池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实践支撑。
填补标准空白,引领技术创新
近年来,全固态电池因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被广泛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发展方向。然而,行业内对“全固态”和“半固态”电池的界定长期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厂商对技术定义的分歧导致市场认知混乱。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于2024年9月组织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及相关单位启动了全固态电池标准的预研工作。经过系统调研和体系梳理,围绕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电池产品关键层级及虚拟测评技术等方面,明确了标准需求。
《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于2024年11月正式立项,经过5个月的努力,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同完成了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最终,标准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判定条件及测试方法,并形成了团体标准。这一标准的发布,将推动企业明确全固态电池的概念,加速向全固态技术的跨越,同时助力关键工艺的突破。
科学论证支撑关键技术突破
根据标准规定,全固态电池的判定需经过两步检测:首先通过破口目视检测,排除显性液态残留(无液体渗出);其次通过120℃真空干燥6小时后的失重率检测,若失重率小于1%(失重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样品失去的质量与初始质量的比值),则判定为全固态电池。该标准的核心创新在于提出了一种基于失重率的液态物质含量试验方法。经过多轮验证试验,确定以真空条件下加热测试失重率的方法作为全固态电池的判定基础。试验数据显示,该方法误差率低,重复性验证结果稳定,能够覆盖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卤化物等主流技术路线。
在起草过程中,经过多轮讨论与试验验证,重点研究了测试温度、加热时间等关键参数的选取,确保了方法的安全性与普适性。这一科学论证过程不仅为全固态电池的判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奠定测评基准,推动产业发展
《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的发布,为全固态电池的技术研发、产品认证和市场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标尺。一方面,企业可以依据该标准明确技术路线,优化材料开发和工艺设计;另一方面,检测机构能够通过标准化的测试方法,快速判定产品类别,降低市场推广成本。在市场层面,该标准能够有效杜绝“伪全固态”产品混淆视听,维护消费者权益与行业秩序。
目前,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尚未出台同类标准,中国率先建立技术规范,不仅填补了国内标准的空白,更为全球产业链提供了“中国方案”,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影响力。
后续计划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继续发挥团体标准的先行先试作用,面向汽车前沿、交叉技术领域,加速引领性、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未来,学会将继续聚焦全固态电池、智能底盘、智能座舱、飞行汽车等新兴领域,推进适度超前的团体标准研制与示范应用,加强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协同,推动先进团体标准的应用成果有效支撑国家标准的预研工作。
推荐阅读: